- 谢谢各位大虾参与讨论! 我是搞介入的,有些历史不能忘记。 70-80年代最先开展介入的时候,既没有支架,技术也不成熟,是心外科为我们保驾护航!每次介入,事先约好心外的同志们,随时待命救急,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啊! 进入90年代,支架应用日益广泛,介入的疗效确有提高,但也确实出现...
- 请参考以上指南。
- 向 @聂绍平 提问:针对ACS合并房颤的患者及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PCI时抗栓治疗该如何选药?如何平衡血栓与出血的风险?目前在这方面国际上可有大型临床试验支持?
- 2010 ESC 房颤伴ACS抗栓处理指南(完整版) eurheartj.oxfordjournals.org/content/31/11/1311.full
- 向 @聂绍平 提问:针对ACS合并房颤的患者及稳定型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PCI时抗栓治疗该如何选药?如何平衡血栓与出血的风险?目前在这方面国际上可有大型临床试验支持?
- 由于微访谈字数的限制,加之时间有限,部分问题未能回复或不尽详细。另外,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回答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或完美。欢迎广大同道批评指正,有机会也欢迎当面交流。祝大家学习愉快,工作顺利!
- 早期行右冠状动脉PCI时,往往常规预防性插入右室起搏电极,随着技术与水平的提高,目前已不主张常规使用。实际上,只要有一定操作经验和临时起搏的电极的standby,临时起搏也多可迅速到位。另一方面,多数心动过缓均为一过性,且往往对药物有反应。
- 向 @聂绍平 提问:多数急性下壁心梗是由右冠脉急性闭塞引起,血管开通后会出现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这时如果有临时起搏器就比较保险。但是,心梗时心肌坏死组织非常脆弱,电极导致心肌穿孔的风险很高。这样的病人是否需要预防性安置临时起搏器?有无明确规定或指南,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 一方面,应尽量调整多功能管进入冠状动脉内,而非靠在冠状动脉开口。一般而言,无论是左冠还是右冠,经右桡动脉造影时,适当顺时针旋转导管均可使其进入冠状动脉内。第二,推送造影剂不宜用力过猛,而应讲求适当而持续用力。
- 向 @聂绍平 提问:我刚入门,对于桡动脉造影使用的多功能管,基本能准确到位,但是一推注造影剂时,功能管就会脱出冠脉口,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 初学者往往容易犯以下错误:1. 猪尾完全进入右窦底,而未能骑跨在两个瓣尖之间,即使用力推送导管,也无法弹入左室;2. 猪尾方向调整不理想;3. 不敢推送猪尾导管,使其骑跨在瓣尖之间,而寄希望于直接将猪尾送入左室。
个人简介
聂绍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首批冠心病介入培训导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总干事、“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秘书长、《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 Therapy》副主编(deputy editor-in-chief)、《中国心血管医师》编辑部主任、《中国心血管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医师报》特约编委等职。1997年作为日本阪神-中国长江交流学者,先后公派在日本神户市立中央医院循环器中心、日本国立循环器中心研修心血管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个人累计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术)达6000余例,先后应邀协助国内五十余家地市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要从事冠心病临床、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与血管再生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等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等资助,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等研究工作。先后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等计划。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3部,担任卫生部全国医学研究生规划教《医学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主编,《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策略》和《临床医学研究基本方法》副主编等,参编学术专著20余部。